10月17日,第31期王應睞講座邀請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André Nussenzweig研究員主講,作題為“Maintaining genome stability in post-mitotic cells”的報告。本期王應睞講座由吳薇研究員主持。
André Nussenzweig長期致力于基因組不穩定性、DNA損傷修復機制和檢測技術開發以及癌癥預防等研究。報告中,Nussenzweig對用于治療急性髓系白血?。?/span>AML)的化療藥物阿糖胞苷(Ara-C)誘導神經損傷——“化療腦”的機制進行了詳細地闡述。團隊利用CRISPRi篩選發現敲降DNA去甲基化途徑相關的基因可以有效緩解Ara-C誘導產生的神經元毒性。同時發現Ara-C會誘導神經元產生DNA雙鏈斷裂(DSB),并依賴TET/TDG介導的DNA主動去甲基化。在小鼠的小腦(cerebellum)組織中,發現含有高水平5-羥甲基胞嘧啶(5hmC)的浦肯野細胞(Purkinje cell)最易受到Ara-C影響,并導致小腦共濟失調(Cerebellar Ataxia)等疾病。為了尋找更好的代替藥物,團隊對吉西他濱(dFdC)進行探究,他們發現dFdC幾乎不產生DSB,因此其神經毒性低。該研究對“化療腦”以及癌癥的治療有重大指導意義。講座現場氣氛熱烈,師生與Nussenzweig踴躍互動,深入討論。講座結束后中心所務委員陳劍峰研究員為André Nussenzweig研究員頒發了王應睞講座榮譽證書。
André Nussenzweig是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基因組完整性實驗室主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杰出研究員和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成員。他1989年獲得耶魯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于1998年加入NIH任研究員并于2011年在NCI成立基因組完整性實驗室,在基因組穩定性維持機制和癌癥預防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貢獻。
所務委員陳劍峰研究員為André Nussenzweig研究員頒發王應睞講座榮譽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