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癥免疫治療中,免疫細胞需要足夠強和足夠多的“信號”才能發起攻擊,但癌細胞表面的天然信號往往非常稀疏。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韓碩研究團隊,借力科學界廣為人知的“鄰近標記技術”,將其從“觀測工具”改造為“治療武器”,在癌細胞表面“無中生有”地制造出難以逃逸的腫瘤靶標,有望解決免疫療法中的核心難題。相關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2025年9月10日深夜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鄰近標記技術,相當于一種“分子地圖繪制技術”,它能在細胞特定位置對周邊環境進行催化標記。這使得科學家能夠精準識別特定分子的“朋友圈”,“看清”生命過程。
能否利用這一強大的“標記”能力主動改造細胞?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工程化納米酶,靜脈注射到實驗小鼠體內并靶向遞送至腫瘤組織,隨后通過紅光或超聲波對其下達標記指令,從而在癌細胞表面“無中生有”地制造出高密度的人工抗原簇。
由于免疫細胞一開始并沒有對新抗原的記憶,研究人員引入一種特制的連接人工腫瘤抗原和免疫T細胞的銜接器,高效激活T細胞,增強其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和殺傷效力。
如何確保免疫細胞不會“殃及無辜”?論文第一作者、分子細胞卓越中心博士后李爍鈞告訴解放日報記者,工程化納米酶本身具有靶向性,可以靶向腫瘤細胞。在紅光或超聲波激發下,納米酶催化鄰近標記反應,在腫瘤細胞表面精確構建人工抗原。這一雙重保險機制確保了標記的安全性和特異性。
這種高密度標記不僅是引導,更像是吹響戰斗的集結號,它能觸發免疫T細胞的“最強攻擊模式”,對光和超聲波引導的部位實施精準的毀滅性打擊。
癌細胞被摧毀后,暴露了更多“犯罪證據”,這些新線索被免疫系統的“情報部門”獲取并傳遍全身,幫助免疫系統學會自主識別這類癌細胞,不僅能主動攻擊遠處逃逸的“同伙”,還能形成長期記憶。即使未來有新的癌細胞出現,免疫系統也能立刻識別并清除,如同接種了“腫瘤疫苗”。
韓碩告訴解放日報記者,他們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高強教授合作,獲取了8例癌癥患者的腫瘤組織,體外培養形成腫瘤碎塊。實驗顯示,其中7例取得了良好療效。“后續,我們還將開展其他類型免疫細胞的招募、抗體等實驗。”
原載于解放日報2025-09-12
作者: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