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獲學士學位;2009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獲得博士學位。2009年11月至2015年9月在于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波士頓兒科醫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從事博士后研究,先后獲得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 Fellowship,Lymphoma Research Foundation Postdoctoral Fellowship等基金資助。2015年9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組長。
基因組編碼的遺傳信息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而生命活動又常伴隨著DNA損傷的被動發生,因此生物進化出多套機制維持其穩定性。而“禍福相依”,特定細胞會主動發生基因組DNA變異,改變編碼信息,獲得新的功能。適應性免疫系統中抗原受體多樣性產生即是哺乳動物中少數的DNA程序性變異過程之一。在應對復雜的生存環境中,免疫B淋巴細胞經歷一系列的基因重排、高頻突變、DNA重組等過程,產生高效親和力抗體分子。B細胞特異性DNA脫氨酶AID起始了抗體基因程序性DNA斷裂或突變,最終,單一的DNA序列轉化為天文數字的抗體基因。免疫多樣化的缺陷會導致各種原發性免疫缺陷疾病,而程序性DNA損傷的錯誤調控也會造成其它基因上的DNA損傷,導致免疫系統腫瘤的發生發展。
研究組致力于探索免疫受體多樣化的機制,并在體外重構抗體多樣化過程。研究組希望能夠:1)闡明免疫細胞中程序性DNA損傷發生和易錯解讀機制;2)解析原發性免疫缺陷疾病和淋巴瘤的發生發展病理機制;3)探索、建立抗體藥物發現和生產的迭代技術。目前我們主要運用生物化學、免疫學、功能組學和合成生物學等方法,結合動物模型,研究蛋白質液-液相變、基因對向轉錄、DNA力學性質等在AID招募中的作用,以及下游DNA損傷反應在免疫系統多樣化中的時空調控,并利用堿基編輯工具、合成生物學手段在體外重構免疫反應最小功能單元——生發中心反應。
(# 第一作者, * 通訊作者)
A full list:
https://www.ncbi.nlm.nih.gov/myncbi/10U7n-kxveaMnf/bibliography/public/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6年)
實驗室2024年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