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獲博士學位;
2013年底在美國Stowers/HHMI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
2019年10月回國就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組長。
組織器官再生在自然界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生物學現象, 例如--壁虎和蚯蚓斷尾后可以再生,2厘米長的渦蟲被切成 279塊后依然能再生出完整的個體。而我們人類大部分組織器官幾乎沒有任何再生能力。為什么有些物種能再生而另外一些物種不能?再生的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機制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發育生物學中的謎團。探究如何讓衰老或損傷的組織和器官實現功能性再生對基礎發育生物學理論研究,及再生醫學的轉化應用都有重要意義。
我們實驗室將以“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為主線,以小鼠、渦蟲(planarian)等多種模式生物為抓手,針對干細胞調控和組織器官再生中核心科學問題開展系統、深入的基礎理論研究。渦蟲體內存在大量的內源性多能成體干細胞,使其具有無限再生能力;渦蟲易于培養和操作、已逐漸成為新興的模式生物。我們前期通過建立單細胞基因表達,結合單細胞功能分析等技術體系,首次鑒定并分離了渦蟲成體多能干細胞。這些細胞能夠在單細胞水平上再生出整個渦蟲所有三胚層來源的細胞和器官。其分子標記TSPAN-1在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高度保守,其同源蛋白被發現特異性地表達在人類多種組織、類型的成體干細胞中,而該蛋白的異常表達在白血病等惡性腫瘤的腫瘤干細胞中也被廣泛證實, 和人類疾病緊密相關。在前期工作基礎上,課題組以渦蟲成體多能干細胞為切入點,輔助以哺乳動物干細胞模型為研究體系,結合單細胞功能分析等前沿技術手段,著力開展組織和器官原位再生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研究。理解組織器官再生的普適性調控機制,將為包括人類多種退行性疾病在內的重大疾病提供新的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