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獲生物信息技術學士學位;2017年畢業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獲生物信息學博士學位;2018至2022年于美國國家癌癥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于2022年7月起任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組長,博士生導師
基因組DNA生物遺傳信息的重要載體,維持其穩定性和準確性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除UV射線等外源性刺激之外,細胞在正常生命代謝活動中會發生內源的程序性DNA損傷,包括起始減數分裂同源重組所需的DNA雙鏈斷裂;TET家族蛋白介導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所需的DNA單鏈斷裂;適應性免疫中起始基因重排、高頻突變、DNA重組等過程以產生抗體多樣性的DNA損傷等。程序性損傷通常受到細胞精密地調控以保證遺傳信息的完整。然而,如果這些損傷在修復過程中發生錯誤,例如DNA雙鏈斷裂的一端錯誤地連接到不同染色體斷裂的另一端時會導致易位,則可能促進癌癥等疾病的發生和影響疾病治療效果。
與此同時,細胞內也存在著大量內源的非程序性損傷,例如DNA復制過程中產生的堿基錯配,核苷酸的氧化、烷化、脫氨基化這些異常修飾等。基因組上大量遍布的短串聯重復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非程序損傷來源。STR由1-6個核苷酸通過重復排列組成。根據重復序列的不同,STR可以在RNA轉錄和DNA復制等過程中形成G四聯體(G-quadruplex)、三鏈DNA(Triplex DNA)、十字架(cruciform)等二級結構,而這些結構極易引起基因組不穩定。
我們將利用已開發的用于檢測DNA斷裂和修復過程的高通量測序技術,結合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及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技術手段研究不同類型內源性損傷在腫瘤中的影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向:1)神經細胞內的程序性DNA損傷與化療引起的神經損傷之間的關聯。2)短重復序列引起的基因組不穩定對腫瘤發生、進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