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獲物理學學士學位;2018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獲系統生物學博士學位;自2019年起于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獲Damon Runyon定量生物學研究基金及Susan G. Komen學術獨立過渡獎支持;擬于2025年8月起任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組長,博士生導師。
腫瘤轉移是導致近90%癌癥死亡的直接原因,其核心步驟在于播散腫瘤細胞在遠端器官的成功定植。阻斷定植過程是遏制轉移致死的關鍵有效策略。本實驗室聚焦腦轉移這一臨床難題,致力于揭示轉移起始細胞(Metastasis-initiating cells,MICs)如何通過驅動多細胞互作網絡,跨越不同定植階段及腦區微環境,促進轉移灶的形成與發展。在此機制研究基礎上,我們將篩選可干預靶點,為臨床治療提供全新突破口。
為解析腦內復雜的細胞互作,我們采用系統生物學方法,并結合中樞神經免疫學的前沿工具與理論。為深入探究具有臨床意義的問題,我們交叉運用小鼠模型與患者樣本,整合分子細胞生物學、單細胞組學、機器學習及數學建模等多學科方法體系。當前主要研究項目包括:
? 通過增強疾病相關小膠質細胞功能,開發低神經毒性的抗腫瘤腦轉移免疫療法
? 闡明腦邊界區調控實質內腫瘤發展的長程免疫機制,設計新型治療策略
? 基于臨床樣本解析MICs-微環境互作演變,揭示腦轉移從休眠到爆發的動態規律
? 通過原位鄰近標記技術,系統鑒定決定定植能力的腫瘤細胞自主程序與腦組織環境調控因子
相信在科學好奇心與轉化需求的雙重驅動下,這些研究將深化對腦轉移的分子基礎、動態機制及可干預節點的理解。從長遠來看,其意義不僅在于揭示大腦感知和應對穩態失衡的核心機制,還將為組織水平的系統生物學研究提供新范式和新工具。
通過深化機制研究推動療法革新,是一項極具意義的科學挑戰。我們致力于營造開放協作、嚴謹創新的科研環境,全力支持每一位成員的學術探索與職業發展,攜手迎接這一挑戰。
*Equal contribution ? #Co-corresponding authors ? Gan Lab authors in b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