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燕京大學化學系畢業。194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1951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學位,并被選為岡維爾?凱厄斯學院榮譽院士。1952年回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學部主任,中國生化學會第一至三屆副理事長,1983年被選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生化聯合會中國代表,國際科學聯合會總務委員會及執行局成員。1986年當選為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他長期從事肌肉結構蛋白的研究。在英國期間,首先發現了肌球蛋白中輕鏈、重鏈的亞基結構。是最早應用熒光偏振法研究肌肉蛋白。回國后,帶領研究組對肌球蛋白、肌動蛋白、原肌球蛋白、副肌球蛋白等肌肉結構蛋白的分離、純化、結晶、電鏡觀察、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免疫性質、溶液構象等,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他是中國最早在分子水平開展植物病毒的研究者之一,對類病原體類的植物病害病原進行了鑒定。此外,還發現了若干國內新的植物病毒或病毒株。1973年對馬王堆一號漢墓古尸肌肉結構的研究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好評。首先參加和領導了中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研究。 他發表的學術論文約一百多篇。1982年與李國豪等合編了《中國科技史探索》,1986年主編了《中國科學評論?生物卷》。他的《肌肉蛋白的研究》在1956年獲生理生化研究所個人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肌肉與肌肉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在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長期從事肌肉蛋白質化學的研究,是球蛋白輕鏈的發現者;是我國最早在分子水平開展植物病毒的研究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