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10月14日生于浙江臨海,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5年考入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生物系學習,1931年獲法國國家博士;1932年回國,先后任中山大學和臺灣大學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員。1949年后,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部委員。他從1937年起開始研究脊椎動物中無尾兩棲類人工單性發育。1958-1959年,朱洗借助人工單性繁殖方法,采用針尖直徑僅10微米的玻璃絲針刺四萬個蟾蜍卵球,分別培養,最后得到一只沒有父親的雌蟾蜍。這只雌蟾蜍與正常雄蟾蜍抱對數日,順利產下數千個卵球,受精卵發育良好,于是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外祖父的癩蛤蟆”終于問世。他在兩棲類雜交的細胞學研究中,把法國南部的11種有尾、無尾兩棲類,廣東、上海和東北地區的20種無尾兩棲類進行雜交試驗。結合細胞學的研究,了解到雜交后代有的可以發育,有的不能發展,以及雜交后不孕的原因,闡明了雜交中一些基本的細胞生物學現象。他還通過多種實驗,用人工方法改變了一部分雜交組的結果,獲得了自然界中原來不存在的新型雜交子裔。朱洗除了在實驗胚胎學及細胞學的理論研究上有卓越貢獻外,還應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成功地解決了鰱、鳙等池養家魚的人工催產和魚卵孵化等問題,促進了我國淡水魚類的發展。發表論著100多萬字,譯著20余種,科普讀物19種。
中國細胞生物學和實驗生物學的創始人與奠基人之一。提出兩棲類“受精三元論”,培養出世界上第一批“沒有外祖父的癩蛤蟆”,從理論上指導家魚的人工孵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