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11月13日生于福建金門,1929年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1941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5年回國后,歷任南京金陵大學講師、英國劍橋大學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特別資助研究員、南京中央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等職。主要研究酶化學營養代謝,對維生素,血紅蛋白,琥珀酸脫氫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績。發現酶朊與FAD是以共價鍵結合,并受底物與磷酸鹽等物激活,這項工作是酶學研究的重要突破。他是中國生物化學科學研究的卓越組織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組織建立了中國生物化學科研事業。在他的組織下,1965年和1981年在世界上首次完成具有生物活力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兩項重大基礎性工作(王應睞分別擔任兩個協作組組長),使中國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水平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著有《有色抽提液中維生素C的電位差測定》,《維生素B與色氨酸過氧化物酶誘導生成的關系》,《琥珀酸脫氫酶的研究 異輔基與酶的連接》,《琥珀酸脫氫酶的研究 琥珀酸脫氫酶還原細胞色素C的性質》等。
我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家、近代生物化學科研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主要研究酶化學與營養代謝,對維生素、血紅蛋白、琥珀酸脫氫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