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國藩,分子生物學家,男,1939年12月生。1964年復旦大學生物系畢業。
在DNA測序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貢獻。1978年他發現梯度電場抵抗核酸分子擴散效應,導致DNA順序的可讀量增加30%以上,在國際上被廣泛地應用。他創建了單鏈DNA雙向測定的方法。他創建了高溫DNA測序體系。他從嗜熱脂肪芽孢桿菌中成功的分離出耐高溫高保真高進行性的BstDNA聚合酶,利用該酶,成功地消除了長期未能解決的DNA順序測定由二級結構造成的“堆積效應”。該酶已獲美國、歐洲、日本等國的專利。洪國藩的有關DNA研究成果已被收錄在美國出版的權威著作《Molecular Cloning》和《Methods in Enzymology》之中。
從2007年開始此項高保真DNA分析體系,已被美國科學家開發成為高靈敏度、高精確度的醫學檢測技術,成功地用于婦女子宮頸致癌病毒及其他人類病菌的檢測(見文獻14-20)。
在對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結瘤基因的轉錄調控研究中,發現了主要調控因子NodD,控制著豌豆根瘤菌中全部13個結瘤基因的轉錄,并對結瘤基因轉錄調控的分子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發現了類組蛋白Hu不僅調控結瘤基因的表達,而且調控根瘤菌的生長代謝等諸多方面。相關研究發表在JBC,NAR,Molecular Microbiology等專業期刊。
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世界科學院生物學獎(Medal Lecture),香港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
曾任國家攀登計劃生物固氮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中心負責人﹑聯合國UNESCO人類基因組國際科學協調委員會委員﹑英國《DNA Sequence》雜志編委和英國《Trends in Plant Science》國際顧問編委。
他被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Small RNA是當前國際研究熱點之一,本研究組研究共生生物體內的Small RNA世界。
長期從事核酸的結構研究。對DNA順序測定有多項創造性改進。在國際上首先建立了高溫DNA順序測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