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午,分子細胞卓越中心舉辦第三十六期思齊講壇,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永蓮主講。中心副主任周金秋研究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陳勇研究員等180余名師生參與了本次活動,本期講壇由研究生部主任馬利主持。
張永蓮以《與大家交流:我的科研能力培養三步曲》為題,為在場師生帶來一場內容豐富、啟發性強的精彩報告。她回顧了早年與研究生交流的經歷,特別提到當時以學生提問、現場解答為主的互動模式,這種開放式的溝通令她深受啟發,并將其引入國內,為本次講座奠定了務實而活躍的基調。盡管年事已高,她依然保持著敏銳的時代洞察力,熟練運用人工智能輔助科研信息檢索,就“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博士研究生應加強哪些科研訓練”等學生關切的問題,結合個人經驗給予了詳盡解答。
在分享科研成長歷程時,張永蓮重點闡述了她在學術生涯中實現的三大轉變:從專注“死”化學(基礎化學研究)到深耕“活”化學(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研究領域之變;從被動接受已知到主動探索未知的科研態度之變;從廣泛涉獵到聚焦深耕的研究方之變。她還生動穿插了上世紀科研工作中的點滴趣事,讓青年學子深切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矢志不渝的科研精神與純粹的熱愛。
結合研究生實際參與課題研究的經歷,重點講解了科研中問題解決與成果總結的核心方法。她指出,首先要“讀懂自然現象”,精準提煉科學問題;其次應“制定科學方案”——在學習成熟方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拒絕墨守成規。她以自身研究PSBP基因為例,詳細闡述了如何通過優化實驗設計、調整研究思路成功攻克難題;最后是“做好總結沉淀”,強調應將實驗數據整理成可發表的規范形式,定期開展階段總結和深入討論,形成從實驗到成果的完整閉環。
講座尾聲,張永蓮特別強調了科研工作者的“動力源泉”,即實現從“小我”(追求個人成長)到“大我”(服務學科與國家需求)的格局躍升,并鼓勵青年學者勇闖世界科研舞臺。寄語當代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生,應勇于承擔起時代賦予的科研使命,以扎實的積累、敢闖的魄力,在未知領域中開拓創新。
最后,研究生會向張永蓮贈予思齊講壇紀念牌。本期“思齊講壇”內容詳實、案例生動,既拓寬了學術視野,也帶來了寶貴的實踐經驗。與會師生紛紛表示,張永蓮的分享不僅清晰指明了科研能力培養的路徑,更傳遞了嚴謹務實的科研態度與胸懷家國的責任擔當,為今后的科研學習與實踐注入了強大動力。
張永蓮院士作專題報告